当前速递!历年春晚流行语:有的流行至今,有的成为绝版,还有的立下大功
今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差在哪儿?
个人觉得是格调!
比如,同样是讲“家庭生活要和睦,老爷们必须有个小金库”的故事。
(资料图片)
《上热搜了》和多年前《花盆儿》的差距,就能填下一座喜马拉雅山。
▲2002年春晚《花盆儿》
且不说立意谁胜一筹,就说这爆梗的程度就差远了。
比如《上热搜了》之后,大家什么都没记住,但《花盆》却轻轻松松的让大家记住了 “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
你看,差距这就出来了。
不用谐音梗、不用挪用梗,小品本身就是爆梗输出机。
而且像《花盆》这样输出金句、引领当年潮流的语言类作品,其实在不久前的春晚舞台上,几乎年年都有!
大龄青年回家过年必遇上的一个问题就是—— 催婚!
不仅老人催连官方节目都琢磨着夹带点私货,所以趁走亲戚的机会相个亲,是不少网友都不想经历、但又不得不经历的尴尬事情。
比如开场说啥?
自我介绍?太刻板!
来段rap?没那才艺!
所以这时候《懒汉相亲》就派上用场了!
“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
以这句话为开场白绝对就两个结果,要么人家认为你幽默,场面顺势打开;要么人家觉得你是老6,离桌就拜拜。
不管哪种结局似乎都是一种happy ending。
实在没想到30多年前的小品,还能解救当代年轻人,太奈斯了。
怎样的春晚作品才算出圈?
是粉丝控评或者上头条吗?
个人觉得还差点意思。
登舞台的好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样还应该能回到生活中去,这才算是优秀。
比如1990年《主角与配角》中爆梗的台词: “小日子”托我给您带个话、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这在那年的春节后,甚至是现在的日常中都能用到,是调侃和开场的万金油。
洗脑倒不至于但确实实用,就是可惜了二位都是主角的演员。
在不久后与央妈闹掰、与春晚诀别,各自奋战却难回巅峰。
▲版权纠纷,庭审现场
如果没有分手一事,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搭档会和小品王一样,成为春晚“钉子户”吗?
我觉得会!
因为他们的作品是真正的来源于民众,取悦民众。
不过好在那时候百花齐放,没了朱、陈二位还有其他人,赵丽蓉老师就是春晚流行句子的金牌缔造者之一。
比如1989年《英雄母亲的一天》不仅让观众们记住了 “司马缸砸缸” 和 “倒爷” 。
还让大人趁机给小孩子科普了一下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
当然了,如果谈流行甚广,还要数她的 “宫廷玉液酒”。
寻梦高原红,圆梦梦驼铃!
这两天想必不少人都听过这个BGM。
由于年代久远、画质粗糙,不少人觉得这应该是洗脑神曲界的鼻祖。
但事实上谈洗脑神曲的鼻祖,还应该赵丽蓉老师。
1995年春晚上的《如此包装》,由于不懂装懂的总监想搞另类评戏,非要让赵丽蓉把《花为媒》做成说唱模式。
于是我人生中听到的第一段rap诞生了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张不开嘴儿跟不上遛......
是谁唱着读下来的我不说,但当年肯定是有不少人在忙里偷闲时,哼哼这么两句解压。
去年还有网友为这段说唱配乐,让赵丽蓉老师在 “小品太后” 的头衔基础上,又多了一个MC的称号。
不知道老太太知道了会不会很开心。
语言类作品说到底都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让大家在过年期间阖家团圆,其乐融融。
但谁也没想到,赵丽蓉老师的《打工奇遇记》竟然还有附加功能—— 分辨敌友。
那一年节目结束后,不仅大丰收有了 “萝卜开会” 的雅称,对暗号也有了另一种方式 :宫廷玉液酒, ______ 。
答上来了就是好兄弟,答不上来另行处理!
这招百试百灵,尤其在国际服玩游戏时,不少国内玩家都通过这样的暗号来辨别自己人。
当然了,宫廷玉液酒更出名的事迹,据说是抓到了个分裂人士。
彼时网友们聊的热火朝天,突然来了一个人煞风景,于是宫廷玉液酒一杯定江山,直接扯下了 “北方网友” 的面具。
至此,暗号有了底板,并且在黄宏老师的加持下很快又有了升级!
那一年的黄宏直接扛着锤子登台,讲述大家都关注的装修问题。
还是一如既往的风格,一亮相就是顺口溜。
不过遗憾的是,切口不好找、节奏又难学,导致说了十几分钟大家都没记住。
只记住了要破相的大姐和80块的大锤、40块的小锤。
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就是经典!
所以春晚过后装卸工和装修工行业都有了统一价格,再然后大锤和小锤也加入了暗号锦集,让宫廷玉液酒有了升级。
比如一杯宫廷玉液酒,
减去大锤,再减去小锤等于多少?
我有阅读障碍,这题先留给大家了!
今年麻花的《坑》被官网好评,网友们觉得 :针砭时事,格局很大,不愧是大团队。
但事实上,用小品针砭时事在麻花之前就有先例,比如2011年黄宏的《聪明丈夫》讲述的就是为分房假离婚的故事。
起因、经过和结尾不太记得。
但 “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眼睛一红,心就黑了” 这句话,道出了不少人的人生感悟。
除此之外,黄老师站台上可劲儿内涵明星装单身的操作,着实令人替他捏把汗。
这要是放到现在的内娱,估计节目组连一审都不敢让他过,不整改的结果就是刚下舞台就被喷成筛子。
宋丹丹和老搭档黄宏,在《超生游击队》中科普了 “种茄子长不出辣椒” 和 “破盐碱地种啥都白费” 后,开始将工作重心逐步转回家庭。
再返回舞台时,本想和老搭档黄宏携手走上春晚的溜光大道。
但是1999年备战春晚排练的过程中,二人意见相左难以调节最终分道扬镳。
宋丹丹这才和已有过合作经验的赵本山,组成“春晚战略合作伙伴”。
以“ 哈喽哇、饭已OK了,下来密西吧 ”、 “隔壁吴老二看我一眼浑身发抖”、“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等爆梗开启了引领潮流十数年的时代。
经过了 “倪萍就是我梦中情人” 之后,属于这对王炸组合的《钟点工》时代又来临了。
那一年的观众们开始用 “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 ,作为互相调侃的用词。
用 “再唠十块钱的” ,作为挽留的用词。
用 “睡的腰生疼,吃的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 ,作为自嘲不对劲的形容词。
总之就是春晚半小时,够大家回味一整年。
待流行句子热度有消散趋势时,又正逢下一年晚会开播,这又续上了。
比如2001年本山大叔另一副铁三角的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成了胖朋友的评价。
2002年的 “你跺你也麻” 成了玩笑用语、
2003年的 “心呐,拔凉拔凉的” 成了失望总结、
2004年的 “木姨奶” 开了一门新亲戚、
2005年的 “非常6+7” 总结了血栓等等。
后因为种种原因,铁三角解散、王炸组合接档回归。
2006年这对组合贡献了的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村头厕所没纸了”,
2007年又用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欧耶!” 让广告语是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力的波导最后辉煌了一把。
紧接着时间就来到了奥运年。
白云最后一次 “感谢铁岭TV,辽宁TV,将来还有可能感谢CCTV” 之后,黑土真心实意的为老伴儿鼓掌。
“好”, 成了那一年的开会主流场面。
经过多年历练,本山大叔的小品已经成了大家煮饺子倒计时的沙漏,他不演完谁也不开火。
而赵老师也不负众望,摘下了黑土的标签后,又贡献出了 “最糟心的是人活着,钱没了”、“卤儿不要钱” 等被观众广泛运用的流行句子。
但可惜的是在 “此处省略78个字儿” 之后,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出了春晚舞台。
至此春晚开启了无“赵”驾驶模式,至于效果是好还是坏,见仁见智。
但可以肯定的是爆梗的频率逐渐降低,语言类节目从造梗变挪梗。
无“赵”驾驶的第二年,开心麻花带着《今天的幸福2》亮相春晚。
虽然相较而言,观众们的期待和反响有所降低,但还是小炸一把。
带火了 “前夫哥”“亮个相吧,小宝贝儿” 还有 “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 等流行句子。
不过说实在的,当时郝建举着脚丫说“无邪”时,不少人以为他讲的是《盗笔》中的吴邪。
搞得不少稻米心情澎湃、沈腾一脸蒙圈。
因为他也不知道一个不穿鞋,竟然能让大家联想到了小说角色,继而场面炸裂。
不过相较2014年的《扶不扶》,《今天的幸福2》的炸裂只能算洒洒水的程度,毕竟那一年有高人相助!
2014年的“沈马组合”是真的炸裂,呈现出的《扶不扶》几乎是三句一个小梗,五句一个大梗。
虽然最后的 “大妈有医保 ”有点出戏,但不影响麻花出品、必是精品的观众评价。
不过炸裂作品虽是麻花主创,但离不开本山大叔的点睛之笔。
比如沈腾躺地上说 “走是能走,也只能按表走” 、 “他说的,都是我的词儿” 那段误会,就是经过修改后的桥段。
名师指导之后,也确如预料的那样从躺下之后就炸了,“按表走”火了, “都这个时候了,还较那三米两米的真儿” 也火了。
年初一开始,时不时就能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
甚至很久之后还会有人在砍价的时候,用“较真儿”化解尴尬,可见当年春晚对民众的影响有多大!
再明显的对比,可能就是《扶不扶》之后,麻花再难有能引领时尚的作品了吧。
后记
黄宏老师在小品中,曾经调侃过,说 “都说春节晚会难搞,主要是导演缺乏技巧、每个观众发上一个脚盆洗脚,所有的节目效果保准都好”。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估计就是发一个美容椅,附赠一套全身Spa,都拯救不了挠头哥、迷茫弟的懊糟心情。
更难以拯救的是,我这容量有限的脑子。
因为盘点春晚流行语句的时候发现,《扶不扶》之后是真的总结不出什么好笑又流行的梗了。
包括今年的 “嗷fer fer fer”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出圈,或许是大家的审美标准提高的太快吧,或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