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日报:一盏夜灯、一把扶手,“小改造”改出“大幸福”
“这一改,改到我们心坎里了。” 75岁的姚爷爷,是沙坪坝中心湾社区的老居民,1982年落户于此,已经41年。
(资料图)
他说,由于社区年代久远,有着诸多不便:爬坡上坎、路灯昏暗、坑坑洼洼……这些曾伴随他们生活的日常场景。
2021年,龙湖公益基金会入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变化随之发生。“路灯亮起来了,广场热闹起来了,每天晚饭后,就和老伴儿下楼散步”。姚爷爷说,改造的不仅是小区,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龙湖助力重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央广网发 重庆龙湖供图)
这一改,照亮他们的夜路
说起晚饭后这散步,曾经却是奢求。“社区院坝以前有几道梯坎,灯光也比较昏暗,一不小心就可能磕碰。”姚爷爷说,尤其是下雨天,老人们出行暗藏安全隐患。
发生的一切改变,源于去年的改造。龙湖公益基金会在社区安装了新的路灯,平整了院坝,设置了儿童玩乐区,纳凉娱乐区……,不仅老人们谈天说地有了好去处,小孩子们也有玩耍的天堂。
“买菜回来,在楼下歇歇脚,让孙子放开玩一会儿,放心。”姚爷爷说,中心湾社区见证了他们一家三代的成长,儿子长大了住到外边去了,自己和老伴儿带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退休后的姚爷爷,是一名基层立法信息采集员。社区的改变,不仅美好了生活,还便于老人家们乘凉、歇脚,更是姚爷爷开展工作的好去处。“在一个美好的环境,和大家谈天说地,收集意见更加便利和高效。”他说。
当然,不仅是社区变好了,家里也迎来新的变化。对于75岁的姚爷爷来说,晚上开灯是很费劲儿的事,于是在改造时,申请了感应灯和门铃,大大提升了他们老两口生活的便利性。
这一改,让他们甜到心里
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义清说,中心湾社区近年来老年人占比逐渐增加,今年达到24%,是典型的老龄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就是一场及时雨。
龙湖公益基金会的改造,不仅让社区生活大环境的改变,细节的改造,更是打动人。对很多老人来说,这些改造可以说是“改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比如,社区公区设置了老人扶手、轮椅车道、雨伞架、杯托等,这些细节让社区更加人性化,老人们出行散步、座谈聊天都更加便利。
“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不同的需求,有不一样的改造方案。”张义清说了一个例子,社区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在改造时候提出了在31项适老化改造范围外的要求,他家墙壁灰暗,想要粉刷。于是,龙湖团队为他重新购买的磁粉,油漆,让他的家里焕然一新。
“重新粉刷后,家里亮堂了许多,老人高兴地逢人就说。”张义清说,这些细节满满的服务,让老人家们甜到心里。
秉承“善待”基因,改造100个社区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团结坝社区91岁的李爷爷身上。在1949年,年仅17岁的他应召入伍,并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92年退休后的李爷爷住到团结坝社区,这一住就是31年。“社区变化很大,现在是越来越好了。”他说。
看着美好到来,有更多的李爷爷这样的老人们充满期待。像沙坪坝中心湾社区、团结坝社区的居民一样,从龙湖公益基金会推行的老旧小区改造行动中受益的群众还有不少。
2021年底,龙湖公益基金会宣布,5年内通过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向重庆捐赠2亿元,支持当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乡村振兴。其中,1.6亿元将用于支持区县老旧小区的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及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为此,龙湖公益基金会计划在渝中区、江北区、合川区等已列入财政补贴重点改造项目的老旧小区中选择100个,以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及助老服务等方式,助力“百个社区焕新、十万居民受益、两万户老人优其屋”。
秉承“善待”基因的龙湖,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出了多项适老化改造的经验:包括园艺疗养、富氧健身、休闲社交等模块,并配置34项人性化的适老细节,以龙湖“善待”服务模式为基础,着眼于老年人生活的细节,让老旧小区改造更走心。(余小米)